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

当前页面:/标签: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6:《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指南》简要解读

我国软件行业首个造价相关的标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GB/T 36964-2018)已经于2019年7月1日正式生效。该标准的推出将大大推动我国软件行业发展,并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该标准是以2013年12月1日实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SJ/T11463-2013)为基础发布的。 该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相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强制厂商和用户使用,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或经济手段,让他们“自愿”使用。推荐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都可以自愿决定是否采用,即使违反标准,也不会构成经济或法律的后果。但是,推荐性标准一旦被接受和采用,纳入经济合同中,相关方都应遵守标准的约定,标准成为重要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了。 《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规定了软件开发成本度量的方法及过程,包括符合性声明、软件开发成本的构成、软件开发过程及应用场景。 本标准适用于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估算、成本管理、合同变更及相关合同编制。 本标准不包含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各种基准数据或估算模型,相关各方在使用本标准时,应参考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基准数据、估算模型开展软件成本度量相关活动。每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都会发布《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目前最新版本为SSM-BK-201907,相关单位可以直接引用相关数据。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功能性软件应用项目,对于非功能性需求为主的的,或者包含大量复杂算法、或以创意为主的软件项目,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依据本标准推荐的功能点方法估算软件规模,推算非功能需求之外的软件开发成本;也可以不估算软件规模,参考本标准推荐的其他方法,如类比法、类推法等,直接估算软件的工作量和成本。 本标准根据软件开发生存周期过程对应应用场景进行划分,典型应用场景划分如下: A)预算 B)招投标 C)项目计划 D)变更管理 E)结算、决算、后评价 软件开发过程指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完成验收之间所涉及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编码实现、集成测试、验收交付及相关的项目管理支持活动。软件开发成本仅包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人力成本和非人力成本之和,不包括数据迁移和软件维护等成本。人力成本包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非人力成本。本标准中所涉及工作量、工期也仅为软件开发过程所用工作量、工期。 成本估算过程中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估算并进行交叉验证。如果不同方法的估算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可采用专家评审方法确定估算结果,也可使用较简单的加权平均方法。 软件成本估算遵循如下基本过程: 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确定软件开发成本。 软件规模用功能点数来进行衡量,规模估算方法可选择使用IFPUG、NESMA、COSMIC、FiSMA、MK II中的一种。 工作量估算常见的方法包括方程法、类比法和类推法。方程法需要引入软件规模及相关的基准数据,通过复杂计算得到;类比法是通过将本项目的部分属性与类似的一组基准数据进行比对,进而获得待估算项目工作量或成本估算值的方法;而类推法则是将本项目的部分属性与高度类似的一个或几个已完成项目的数据进行比对,适当调整后获得待估算项目工作量或成本估算值的方法。 软件成本包括了人力成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非人力成本(直接非人力成本和间接非人力成本),通过计算统计各成本相关项目,获取成本金额,并最终得出软件的开发成本。 需要提示的是,评估得到的工作量和成本都是相应的范围,而不是单一的数值。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6:《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指南》简要解读 2024-07-02T14:42:32+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