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xc

当前页面:/ccxc

关于 ccxc

作者还没有填充任何详情。
到目前为止 ccxc已经创建64博客内容。

第九届中国软件成本度量大会成功举办

中国软件成本度量大会创建于2016年,致力于推广国内外软件成本度量优秀实践案例和传播国内外软件度量领域的前沿技术及方法,是国内首个专注软件成本度量实践案例和技术分享的专业盛会,大会举办8届以来,已经成为国内软件成本度量及造价评估领域最专业、权威的行业大会。 国家标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GB/T36964-2018)(简称“国标”)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大大提高了软件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管控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为软件研发项目中的预算申报、预算审查、招投标、项目结算等活动提供了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随着国标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实施,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从科技领域逐步拓展到财务投资管控、采购、审计、信创适配、资产评估、司法鉴定等领域,诞生了一系列丰富的应用案例和实践成果。 第九届中国软件成本度量大会以“聚焦新质生产力,支撑软件价值提升”为主题,围绕着信息化项目运维费用造价评估、软件资产评估、信息化项目审计、数据价值评估及数据资产入表等议题进行案例分享,并发布国家标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行业应用报告(2024版)和《2024年度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 第九届中国软件成本度量大会于 2024年8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大咖云集,专业氛围浓厚,议题内容丰富,切中当下热点! 金旅科技作为行业公司,受邀参加本届大会,与行业专家、同行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第九届中国软件成本度量大会成功举办 2024-08-21T16:50:59+08:00

企业数字化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软件成本度量技能培训班

近日,我公司参与了多家单位的软件成本度量技能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了高质量的软件规模度量知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国家标准解读、NESMA功能点方法、工作量度量、软件研发成本度量,以及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写方法等多方面知识。 培训现场,师生交流热烈,纷纷提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老师们也是耐心解答,帮助学员们解除疑惑,受到了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随着《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国家标准普及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认识到该标准的重要性,也因为该标准给出了当前功能性软件造价领域最合适的方法,使得无论甲方还是乙方,在进行软件项目预算、软件项目招标、软件项目投标、软件项目结算、后评价等方面都从该方法获益,提升了他们的管理水平,降低了项目操作难度,在软件成本控制方面做到了有据可依,杜绝了软件领域的价格乱象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培训活动。如果贵单位需要针对单位内部做软件预算、招标限价、软件项目审计等,或者如果您是软件项目开发企业,在报价、投标、方案撰写方面存在相关需求,我公司都可以根据贵方需求,为您量身定做专业培训服务。 软件成本造价培训班,软件开发成本度量培训班

企业数字化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软件成本度量技能培训班 2024-06-19T08:51:53+08:00

年中快乐端午假期,助你实现下半年计划!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很快过完了。作为四大传统佳节之一,端午佳节似乎带给我们的传统习俗更多,比如包粽子、划龙舟、小孩子佩戴香囊、栓五色丝线等等,大人小孩都高兴,好不热闹。假期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假期结束,大人开始上班、小朋友开始上学,生活由此又进入了“正常”模式。 我们的工作是紧张和繁忙的,难得的假期里还在加班,假期后,又要忙于出差和项目评审。这种生活是忙碌和充实的,也是北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但我们的工作成果会令我们的客户满意,他们的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2024年即将过半,祝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带给更多客户安心。也祝愿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梦想一个个变现,度过有意义的每一天。

年中快乐端午假期,助你实现下半年计划! 2024-06-11T08:59:57+08:00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8:功能点分析方法介绍

国家标准采用功能点分析方法(Function Piont Analysis,简称FPA,功能点简称FP)作为软件规模估算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功能点分析方法? 在国际上,有两个组织机构负责进行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和国际标准的制定,这两个组织分别是ISO(International Org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这两个组织共同组建了联合技术委员会,来进行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我国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从相应的国际标准引进并等同采用的。 1974-1979年间,在IBM公司工作的Allan J. Albrecht主导研究如何度量软件的规模,通过对大量项目生产率进行研究得出了FPA的研究成果。之后的数年间,在最初的功能点模型基础上,衍生出了多个标准和方法,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国家标准中指出的5个国际标准,即IFPUG, NESMA,COSMIC, MK II和FiSMA。 功能点是软件规模的一个测量单位,用来度量被开发或维护应用的规模大小,表示应用(自动化的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信息处理数量,类似于丈量房屋面积的“平方米”。一款应用软件的功能点规模是进行工作量估算和成本估算的先决条件。功能点方法适用于功能性软件项目,如办公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等,不适用于以非功能性需求为主的软件,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以下的内容描述基于NESMA标准,其他标准略有不同。 FPA基于应用程序为用户提供的功能。功能来源于应用程序包含或使用的逻辑文件(数据功能)以及传入或传出(事务功能)的信息流(数据或控制信息)。一个功能类型的复杂性根据一定的标准指南确定。每个功能的点数取决于它的复杂性。这些点数的总和就是功能的规模大小。FPA是指通过对应用程序或其描述文档进行分析,确定应用程序或项目的功能大小的行为。 关于功能点分析方法的具体用法,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详细章节进行分析,欢迎继续关注。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8:功能点分析方法介绍 2024-07-25T16:17:12+08:00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7:软件成本造价的基本过程

《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中规定的软件成本造价过程如下图所示: 即分为4个阶段: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和确定开发成本金额。在实际操作中,还会根据场景不同,估算过程可调整为:规模估算、规模调整、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确定软件开发成本。 规模估算:即分析项目功能需求,统计功能点数量; 规模调整:由于待估算项目所处场景不同,估算时的项目金额与实际金额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在估算时,针对预算、招标、投标的不同情况,会有相对应的规模变更调整因子来对应规模变更。比如,预算时考虑到需求较模糊,未来将有很多隐含需求及需求变更,因此通常设置一个值为2的调整因子;另外,还会用14个一般系统特征来确定整个应用程序的处理复杂度,每个系统特征的影响程度可以用范围在0到5之间的一个数值来表示,使得估值调整因子可以将原始功能点计数增加、或者减少最多35%。 工作量估算:工作量估算方法一般有方程法、类比法和类推法。方程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可靠的估算模型,用一个方程式,通过各个参数数值,最后计算得出结果;类比法则是通过项目主要属性特征,与基准数据进行比对,综合考量工作量估算结果;类推法是将本项目的部分属性与高度类似的一个或几个完成的项目进行比对,适当调整后获得工作量估算值的方法。在估算工作量时,可以引用《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中相应的基准生产率,以及软件因素调整因子(业务领域、应用类型、质量特征)、开发因素调整因子(采用技术、团队经验)取值。工作量的结果是一个范围值,比如146人月~170人月。 成本估算:在获得了工作量估算结果后,可以通过直接人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直接非人力成本+间接非人力成本获得总额的方法获取成本结果。一般采用方程法估算工作量时,成本估算也会引用基准人月费率,通过复杂模型计算得出直接非人力成本之外的成本费用。与工作量估算结果是范围值类似,成本估算值也是一个范围值,类似336万~369万。 成本总费用:将上面的成本估算结果+直接非人力成本即可得到成本总费用。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获得了项目的规模(功能点数)、工作量(人月数量)及开发成本(万元)。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7:软件成本造价的基本过程 2024-07-25T16:18:07+08:00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6:《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指南》简要解读

我国软件行业首个造价相关的标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GB/T 36964-2018)已经于2019年7月1日正式生效。该标准的推出将大大推动我国软件行业发展,并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该标准是以2013年12月1日实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SJ/T11463-2013)为基础发布的。 该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相对于“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强制厂商和用户使用,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或经济手段,让他们“自愿”使用。推荐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都可以自愿决定是否采用,即使违反标准,也不会构成经济或法律的后果。但是,推荐性标准一旦被接受和采用,纳入经济合同中,相关方都应遵守标准的约定,标准成为重要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了。 《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规定了软件开发成本度量的方法及过程,包括符合性声明、软件开发成本的构成、软件开发过程及应用场景。 本标准适用于软件开发项目的成本估算、成本管理、合同变更及相关合同编制。 本标准不包含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各种基准数据或估算模型,相关各方在使用本标准时,应参考权威部门发布的最新基准数据、估算模型开展软件成本度量相关活动。每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都会发布《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目前最新版本为SSM-BK-201907,相关单位可以直接引用相关数据。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功能性软件应用项目,对于非功能性需求为主的的,或者包含大量复杂算法、或以创意为主的软件项目,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可依据本标准推荐的功能点方法估算软件规模,推算非功能需求之外的软件开发成本;也可以不估算软件规模,参考本标准推荐的其他方法,如类比法、类推法等,直接估算软件的工作量和成本。 本标准根据软件开发生存周期过程对应应用场景进行划分,典型应用场景划分如下: A)预算 B)招投标 C)项目计划 D)变更管理 E)结算、决算、后评价 软件开发过程指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完成验收之间所涉及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编码实现、集成测试、验收交付及相关的项目管理支持活动。软件开发成本仅包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人力成本和非人力成本之和,不包括数据迁移和软件维护等成本。人力成本包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非人力成本。本标准中所涉及工作量、工期也仅为软件开发过程所用工作量、工期。 成本估算过程中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估算并进行交叉验证。如果不同方法的估算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可采用专家评审方法确定估算结果,也可使用较简单的加权平均方法。 软件成本估算遵循如下基本过程: 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确定软件开发成本。 软件规模用功能点数来进行衡量,规模估算方法可选择使用IFPUG、NESMA、COSMIC、FiSMA、MK II中的一种。 工作量估算常见的方法包括方程法、类比法和类推法。方程法需要引入软件规模及相关的基准数据,通过复杂计算得到;类比法是通过将本项目的部分属性与类似的一组基准数据进行比对,进而获得待估算项目工作量或成本估算值的方法;而类推法则是将本项目的部分属性与高度类似的一个或几个已完成项目的数据进行比对,适当调整后获得待估算项目工作量或成本估算值的方法。 软件成本包括了人力成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非人力成本(直接非人力成本和间接非人力成本),通过计算统计各成本相关项目,获取成本金额,并最终得出软件的开发成本。 需要提示的是,评估得到的工作量和成本都是相应的范围,而不是单一的数值。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6:《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指南》简要解读 2024-07-02T14:42:32+08:00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5:我国软件成本度量涉及有哪些相关标准?

国家标准GB/T 36964-2018《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的出台实施,为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也为软件造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标准。 该标准定义的软件开发成本估算过程包括软件: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确定软件开发成本四个部分。规模估算作为其他部分的基础,在估算时可采用功能点估算方法。工作量估算可采用方程法、类比法、类推法等方法。 在国际上,有两个组织负责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和国际标准的制定,这两个组织分别是ISO(International Org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这两个组织共同组建了联合技术委员会,来进行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我国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从相应的国际标准引进并等同采用的。《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就参考引进和等同采用了多个国际标准,下面简要介绍这些相关的标准。 国家标准: 1.GB/T 18492-2001 《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别》 该标准主要定义了软件完整性级别相关概念,以及确定完整性级别的过程要求。该标准与《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相配合,可确定完整性级别的划分及相关调整因子的取值。 2.GB/T 25000.10-2016 《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 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 该标准定义了软件质量模型所包含的特性及子特性,配合《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标准,可确定质量要求相关调整因子的选择和取值。实际应用中,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模型和相关因子的取值来源于行业基准数据的采集分析结果,因此,可参照引用年度的行业基准数据。 行业标准: 根据《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国家标准引用其他标准的文件条目,可以看出,该国家标准提出了5个国际上普及性较高的功能点度量标准,分别为:IFPUG、NESMA、COSMIC、MK II和FiSMA。这5种标准对应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如下的标准: 1.SJ/T 11617-2016 《软件工程 COSMIC-FFP一种功能规模测量方法》 COSMIC(Common Software Measurement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通用软件度量国际联盟)功能点测量方法起源于1997年的FFP(Full Function Point,全面功能点)标准。之后,FFP与COSMIC组织共同合作,于1999年提出了COSMIC功能点标准。2003年该标准被ISO组织接纳,成为国际标准。国内于2016年等同采用该标准,推出了电子行业标准《软件工程 COSMIC-FFP一种功能规模测量方法》。 COSMIC的原理是通过识别“数据移动”的个数来度量软件规模,每个数据移动计为一个COSMIC功能规模单位(CFP),四种数据移动类型分别为:输入(Entry)、输出(eXit)、读(Read)和写(Write)。 COSMIC度量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度量策略阶段,映射阶段和度量阶段。度量策略阶段需要明确发起软件度量的目的、范围和功能用户,识别出适合用于度量的功能用户需求(FUR)级别;映射阶段需要将被度量软件映射为通用软件模型,识别出触发事件、功能处理、兴趣对象及数据组、数据属性和数据移动这些通用软件模型的元素;度量阶段是根据度量单位和度量规则汇总度量结果。 COSMIC方法适用于商业应用软件和实时系统的功能规模测量。 2.SJ/T 11618-2016 《软件工程 MK II功能点分析计数实践指南》 MK II功能点方法起源于1991年英国人Charles Symons所著《Software Sizing and Estimating: [...]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5:我国软件成本度量涉及有哪些相关标准? 2024-07-02T14:40:04+08:00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4:我国软件成本度量标准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软件成本评估相关指导标准,导致行业乱象丛生,软件成本定价千差万别,拍脑袋、拍大腿等方式一度盛行。当然,这些乱象导致的后果也较为严重,项目烂尾、甲乙双方纠缠不休等情况也是经常发生。 目前国际上尚无软件成本度量方面的通用标准。 国内,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支持下—— 2002年,在清华大学甲所召开了国内首次软件度量国际研讨会。 2006年,举办国内首次系统与软件度量国际高峰论坛。 2013年10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SJ/T 11463-2013)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软件度量领域的空白。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软件市场定价与软件价值不匹配问题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依然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2018年12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GB/T36964-2018),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中(2018 年第17号文)正式批准发布,并于 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将有效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化服务行业的良性运转,对优化行业生态、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软件产业中的相关方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2019年6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第23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推动软件价值评估规范,完善软件价值评估机制,引导各地积极开展软件成本度量标准的试点”。加强软件行业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推广国家标准《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GB/T36964-2018)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宣贯、应用和落地实施,加强软件价值体系的完善。

软件造价知识普及4:我国软件成本度量标准发展历程 2024-07-02T14:33:02+08:00